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沿途的風景,亦可以絢爛你的人生。在焦煤公司,就有這樣一位樂享公益之旅的職工,他就是新河礦政工部部長、焦作志愿者愛心聯盟副秘書長劉茂德。
投身公益事業13年來,劉茂德個人助困、助學出資十余萬元,為貧困地區送去衣物1000余件,參與公益活動200余次……由于事跡突出,2013年,身為焦作青聯委員的他被團市委授予“最具貢獻獎”。
20世紀90年代,劉茂德離開故土,來到焦煤中馬村礦,當了一名礦工,這一干就是6年。酷愛文學的他,閑暇之余或捧書夜讀或伏案疾書,宿舍管理員總能收到報社、雜志社給他寄來的匯款單。2000年,焦作礦工報社招聘采編人員,劉茂德憑借著扎實的文字功底,順利被錄用。當上了記者后,劉茂德與社會各界的接觸更廣泛了,視野也更開闊了,更重要的是,記者這個職業為他開啟了公益之旅的大門。
2005年,在《焦作礦工報·山陽周末》從事記者工作的劉茂德接到一個新聞線索——一個社會公益團體要為焦作市富康學校“送溫暖”。劉茂德對這個新聞線索十分感興趣,隨即趕到現場進行采訪。在采訪中得知,這個社會公益團體叫舊衣捐贈群,是由焦作本地義工自發組成的一個公益組織,他們將市民捐贈的舊衣服、鞋帽、被褥等生活用品收集在一起,經過整理、消毒后寄往貧困地區。
這次采訪后,劉茂德便開始關注這個公益群體的動向,并積極參與其中。由于他出色的管理和策劃能力,很快便成為這個群里的骨干。雖然收集起來的物資都來自于市民的無償捐贈,但是寄往全國各地的郵費卻都是成員們自掏腰包籌集的。記得有一年冬天,舊衣捐贈群往黔西南發送2000件棉衣,郵費就高達1萬多元。當時成包的衣服已經裝車待發,可是郵寄費用卻遲遲沒有著落。面對高額的郵費,再想想那些等著衣服過冬的孩子們,劉茂德和其他幾個群友簡單商議后,決定自己出錢郵寄,使得捐贈物資及時發送。正是他和群友的善舉,使得黔西南一個小學的幾百名學生在寒冬到來之前穿上了“愛心衣”。
別看劉茂德做起公益來毫不含糊,其實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妻子在家待業,父親病重在床,再加上兩個年幼的女兒,一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的工資維持。盡管如此,他還是將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拿來做公益。2005年春節前,劉茂德帶著大女兒到托老院為老人們“送溫暖”,一個義工開玩笑說:“茂哥,你家女兒穿的衣服還不如我們捐贈的衣服好,你圖個啥?”劉茂德呵呵一笑回答道:“我對生活要求不高,食可果腹、衣可蔽體就好,我圖的就是個心安。”
2008年汶川地震后,劉茂德當即倡議焦作志愿者愛心聯盟開展活動。5月16日,焦作志愿者愛心聯盟率先在東方紅廣場開展“情系災區、愛在山陽”大型公益募捐活動。經過200多名志愿者兩天的辛苦奮戰,共募捐衣服、被褥2萬余件;捐贈圖書、學習用品800余本(件);募集善款8000余元,所有募捐的物品由專人護送到汶川災區,為災區人民送去了一份來自中原大地的溫暖。
2015年深秋的一天,焦作志愿者愛心聯盟在采集信息時,發現馬村區龐馮營村小學三年級學生李玉龍的家庭極其貧困,父母智障,年幼的他跟著年逾古稀的爺爺生活,屋子房頂破損嚴重,房梁彎曲,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由于冬天將至,劉茂德便與其他志愿者商議,盡快為李玉龍家里修繕房屋,以保證他們一家安全過冬。經過聯系施工隊,得知房子修繕需要1萬元左右。于是,劉茂德就號召志愿者們一邊募集善款,一邊提前介入房頂的拆除。在他的帶領下,十幾名志愿者立即趕赴李玉龍家進行房頂拆除工作。兩天后,房頂拆除完畢,施工隊開始施工,善款也籌集到位,房屋修繕工作很快順利完成。
做公益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十多年來,由于工作原因,劉茂德換過很多崗位,可是他對待公益事業的熱情始終不減。劉茂德告訴記者:“公益事業是一個很有磁性的事業,一旦接觸,你就不愿放棄。”如果一個小小的善舉,就能給別人的心靈送去莫大的安慰,那么,我們何樂而不為呢?(連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