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手機報:高原探訪河南“湟魚”青海共生路,有了這樣的發現
來源:河南手機報 時間:2018.06.01 記者:趙繼紅 崔新建
在青海湖這顆鑲嵌在青藏高原的液態藍寶石中,生存著一種孤獨而頑強的魚類——湟魚。它因流經青海省境內的湟水河而得名,占湖底魚類資源的95%以上,在青海湖獨特的魚鳥共生生態系統中,湟魚是生物鏈中相當關鍵的一環。它不僅能夠凈化湖水,還是湖上眾多鳥類的主食,鳥類的糞便滋養了青海湖中的眾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又是湟魚的食糧。
湟魚平時不易看到,只有在每年的5到8月沙柳花開時,它們洄游到青海湖周邊淡水河流中繁衍后代時,才易為人見。2015來以來,央視連續數年現場直播湟魚洄游,這條寂寞的高原魚才露出水面,成為頑強生命力的一種精神圖騰。
今年5月15日至22日,記者來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義海能源及其下屬的兩個煤礦——大煤溝礦和天峻義海木里礦,實地蹲點參訪了河南能源義煤公司旗下的這家國有獨資公司,對這家擁有青海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的駐外豫企展開調查研究,找尋這顆從中原升起的“高原明珠”的成長軌跡,并發現,它與青海湟魚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義海能源在擎起青海省煤炭行業半壁江山的同時,也已成為豫青合作西部大開發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北露天礦到義海能源,河南“湟魚”的洄游路
湟魚學名叫做裸鯉。裸,即赤裸,裸鯉,便是沒有鱗片的鯉魚。湟魚的祖先是有鱗的黃河鯉魚,13萬年前,強烈的地質運動讓青海湖周邊的山巒隆起,使青海湖成為了一片閉塞湖,水分蒸發而鹽度升高,然而湟魚并未因生存環境的變化而滅絕,頑強的它們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用裸露的皮膚更好地將體內的鹽和堿排出體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最終進化成了一種青海湖獨有的魚類——青海湟魚。
義海能源這條河南“湟魚”的青海洄游之路,始于2003年的春天。它所遭遇的生存環境滅頂之災,是義煤原北露天礦由于資源枯竭,實施政策性關井破產。為了給幾千名職工家屬謀求新的出路,受義煤集團黨委和礦黨委的委托,北露天礦的七名黨員同志組成了一個臨時黨支部,到青海省海西州尋找新的礦藏。
如今依然奮戰在高原上的義海能源安全生產部副部長蓋丙國,就是當年七人考察組的成員之一。據他回憶,當時連通木里山上山下的是一條放羊路,150公里,汽車開上七八個小時是常事,一到夏天趕上雨水,就成了翻漿路,走上兩三天也是常有的。水不到80攝氏度就開了,看著面條在鍋里上下翻滾,可就是煮不熟。吃菜要到一百多公里外去買,還貴得要命,西紅柿20塊錢一斤。住宿條件就更困難了,早到的人用兩條長凳架上木板當床,后來的只有打地鋪,再后來的,只能住帳篷,一律穿著大皮靴腳朝外睡,為的是野狼偷襲時不至于送命。這里的氧氣只有內地的60%,走路不能急,吃飯也不能飽,更重要的是不能感冒,一旦感冒了要馬上治療,不然就很容易引發肺氣腫,弄不好會要人命。大煤溝地下水含氟量是正常值的12倍,不要說飲用,連洗澡也不行;木里全年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攝氏度,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要穿棉衣,戴棉帽和棉手套,手碰到鐵器,瞬間就能扯下一層皮……
“回去沒有出路,不如在此放手一搏”,就像朝著產卵圣地洄游的湟魚一樣,明知有水鳥在洄游的必經之路等候,為了生存,七人組成的先遣部隊除一人因高原反應嚴重被迫離開外,其余六人決定留下。
義煤西部創業的大幕,就此拉開。
挨過了高原反應關、吃住行關,最難熬的是“寂寞關”。蓋丙國說,當時沒有通訊設備,想給家里報個平安,也沒有條件。后來礦上花了兩萬多塊錢買了一部衛星電話,電話費每分鐘十塊錢,但打電話要先到雪線以上去對信號。過年時,礦上給每人3分鐘通話時間。但電話通了,往往說不了什么話,因為電話兩頭都只顧哭了。平時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一天24小時,眼前晃的就那幾張臉。白天大眼瞪小眼,晚上數星星,聽狼叫,連個賊影也看不見!
比起艱苦的生活條件,生產條件更差。當時談合作的綠草山礦務局大煤溝礦區僅有一個小露天礦和三個平硐。無電、無水、無路,除了幾間土坯房,基礎建設設施基本為零。機械設備只有一臺小裝載機,幾乎是純人工開采。另外還有一臺供照明用的小發電機,還是定時供電。
更為殘酷的是激烈的競爭環境。義煤人看到海西廣闊發展前景,其他企業也看到了這一點。在義海能源上了木里山之后的兩三年間,相繼有11家企業也先后上了山,其中不乏財大氣粗的央企、人脈深厚的民企。
國企特有的“家國文化”助力義海人打贏了大煤溝礦一役。“在黨組織‘義海是我家,興旺靠大家’的感召下,黨員干部都動員了起來,群體效應很快顯現,職工隊伍士氣大振”,大煤溝礦黨委副書記王進軍介紹情況時說:“2003年6月18日,大煤溝礦掛牌,到了年底礦區就通了電;次年7月有了通訊信號;三年后有了自來水。機械設備也一臺臺從內地運來,機械化率很快達到100%。2005年大煤溝露天礦年產30萬噸……”
大煤溝露天礦生產的穩定,使義海能源在海西州發展有了根據地。緊接著,大煤溝開工建設年產60萬噸的井工礦。按照義煤集團的戰略部署,義海能源提出了“一切按高標準建設,努力打造青藏高原第一礦”的目標。建礦初期曾任大煤溝礦生產礦長,現任義海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的段新偉記憶猶新:“在青海建礦不比在家,方方面面都要去打理,好比一條魚突然沒有了魚鱗的遮擋和保護。當地沒有任何建筑材料,一塊磚運到這里,要花4塊多錢,連荊笆也要從河南運來。但就是這樣,我們義海把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精細化管理應用到安全生產全過程,同時又引進了內地礦井的綜采放頂煤技術和先進的支護技術。煤礦建成先后通過了河南省‘五優’礦井、青海省‘一級質量標準化礦井’和‘瓦斯治理示范工程’等各項驗收。”
這三個第一,使大煤溝礦“青藏高原第一礦”的地位和青海省“標桿礦”的地位得以確立。大煤溝井工礦建成后的半年內,大柴旦地區、海西州、國務院安委會先后組織煤炭企業到大煤溝礦參觀學習。國家煤監局原局長趙鐵錘在參觀大煤溝井礦后,欣然提筆寫下了“高原明珠”四個大字。
義海能源這條河南“湟魚”攻克初創階段的千難萬險,終于完成了它第一季的洄游之路,在海西州站穩了腳跟,河南能源的牌子在高原立了起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南“湟魚”的共生路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類種間關系,是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高度發展,有非常重要的生態作用。義海能源這條河南“湟魚”進入青海的企業生態大環境之后,如何構建民族團結、屬地共生、豫青共榮的關系,就顯得尤為迫切。
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的結束,義海能源也像湟魚一般,生長速度十分緩慢,一直在尋求生產與發展、開采與保護、本土與屬地、員工與雇主的共生關系,直到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分別達成了兩個綠水青山的生態平衡之后,才度過了滯漲期。
5月中旬的木里礦區,依然是飄雪的季節。這寒氣相比2014年7月的那場“生死劫”,對于義海人來說不足掛齒。有20年教師履歷的天駿義海黨委書記馬獻超告訴我們,木里礦區位于“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聞風而動的大規模露天開采,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地下永久凍土層,污染了周邊草場和水源。經境外媒體披露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做出批示。青海省委省政府迅速出臺了《木里煤田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礦區所有企業停產治理。
“碴山治理、邊坡整治、植草復綠,是影響義海人與青海自然環境達成長久共榮關系的三座大山。身為國企,木里礦在建設初期,就把環境保護納入了設計規劃”,馬獻超深有感觸地回顧當年木里礦打的這場性命攸關的環保仗,“2013年,公司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聯合國內一流科研院校與青海省環保廳一起,取得了高寒地區人工植草成活率超過80%的試驗成果。在經營非常艱難的2015年,河南能源集團公司又劃拔了6500萬元專款,抽調園藝師組建了技術隊伍。我們參照梯田的形狀,解決了碴山坡度較大的問題;我們在坡頂修擋水堰,坡面修排水溝,坡底修引水渠,解決了雨水沖刷的問題;我們從多種草籽中反復試驗最終選擇了5種,解決了草籽來源的問題;我們到180公里外的地方去買土,再按1:4的比例參拌牛羊糞,解決了土壤硬化的問題……”
不計成本先后投入資金2.32億元后,木里礦區的植草復綠、綜合整治成果遠超預期——每平方米出苗率2500多株,成本是25.3元,草籽發芽率及長勢完全符合預期,國務院七部委聯合核查組稱:義海能源在高海拔礦區人工植草復綠中創造了奇跡。
曾經的困境,一旦邁過去,就成了當下的談資和榮耀。“2016年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期間就是通過這個攝像頭察看木里礦區生態恢復情況的,我們義海的植草復綠成果得到了總書記的肯定”,天峻義海副總經理張占村指著坡頂處的一個攝像頭告訴記者。他清晰地記得,第二年的7月24日,當時的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親自來現場,查看渣山整治及復綠情況,還給他出了兩道考題。一道是政治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精神。他一緊張,把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精神,說成了“只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另一道是數學題,王書記問:“你們3年購買了69噸高原耐寒草種,一噸種子多少錢?69噸是怎樣算出來的?”這道題張占村從容不迫地答道:“1公斤草種25元,一噸25000元。在復綠過程中,為確保種出的草密度合乎標準,我們要求每平方米播撒草籽不少于24克,累計治理渣山和復綠護坡289萬㎡,共需播撒草籽69.36噸。”
在木里礦區環境綜合整治這道青海面臨的大考面前,義海人埋頭苦干,不計得失,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擔當和環保自覺性。不但攻克了高原復綠的難題,而且自2015年以來,累計回填當地另一家煤炭企業慶華公司的廢棄采坑2550萬m³,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贊賞。
正所謂填了別人留下的渣坑,豎了自己綠色的豐碑。2015年7月起,這里也成為木里礦區11家煤礦中唯一復工復產、正常生產的煤企。
如果說礦區標配的高原花房,是義海人為自己營造的礦區自然小環境,那么高原植草復綠,就是義海人為企業在青海營造的自然生態大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的共榮關系一旦建立,直接帶動了義海能源在青海社會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從2016年開始,海西州和青海省兩級黨政領導人一個接一個地到木里礦視察工作。隨著木里經驗的深入推廣,到木里參觀學習的企業一天比一天增多。2017年5月,木里礦被評為青海省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先進單位,以“義海模式”為核心的“木里經驗”在青海全省推廣;大煤溝煤礦在工會管理屬地青海省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當時的青海省省長,現省委書記王建軍親自到大煤溝礦頒發獎狀;2018年4月,青海省委副書記劉寧率青海代表團赴河南參加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時談及青豫兩地經濟合作,盛贊“由河南義馬集團出資建設的義海煤業已占據青海煤炭產業的半壁江山”……
近一年多的時間里,周邊的煤炭生產企業接連向義海公司發出合作意向,近期河南能源將與木里煤業集團聯合成立新公司,共同開發木里礦區的煤炭資源,也有了涉足當地煤炭生產下游鏈條的意向,屆時,義海能源將達到包括木里礦在內的煤炭產能810萬噸。
兩張清單和一張欠賬單,河南“湟魚”的高原淚
青海為義海提供了廣闊,義海為青海提供了支撐。當地牧民發展種羊養殖業的110萬元,是義海資助的;關系牧民出行、水源、草場等民生問題的170萬元,是義海提供的;建設天峻縣人民醫院愛心廣場的230萬元,是義海捐贈的;天木公路一二期及連接工程的3360萬元,是義海出資的;參與玉樹抗震救災,捐款捐物累計達130多萬元,而挽回近千萬元經濟損失的,還是義海。
一張由海西州工會常務副主席張海軍、共青團海西州委書記蔣冬梅提供給我們的清單,將義海與青海互利共生關系的溫度從紙面傳遞至人心:2008年起連續五年,義海能源每年為海西州126所中小學免費捐贈4000噸煤炭,價值達100多萬元;2014年起至今,義海能源每年向全州8個地區的養老院、福利院、困難職工和100余所中小學校的3萬余名青少年,捐贈了2.5萬噸價值750萬元的煤炭;2016年設立獎助學金,捐資46萬元資助海西州130名2017屆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
1960到1962年的三年困難時期,7.3萬噸湟魚救了青海人的命。15年來,義海能源這條河南“湟魚”關注民族地區、西部地區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困難群體的現實需求,已累計為青海省級海西州各項公益事業捐助近2.5億元。
這份公益清單得以持續添加,是完全建立在義海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段新偉提供給我們的另一張清單之上的——15年間,義海能源的產能增長73.1倍;年上繳稅費增長5647倍;注冊資金增長22.3倍;固定資產總值增長1194倍。15年間義海共生產煤炭5006萬噸,實現產值227億元,創造利潤69億元,上繳稅費107億元,位居青海省企業50強第11位,成為青海省納稅支柱企業。義海給青海帶來了先進的煤炭生產技術,推動了青海省煤炭行業跨越發展和產業升級,使木里礦區的噸煤運費下降50元,工效提升80%,當地煤炭工人的收入因為義海能源也提升了5至8倍,還帶動了當地公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大發展。
可誰又知道,每每當段新偉面對自己的基層員工——守得住寂寞的戈壁守井人孫應報父子,一年四季在高寒排土場排險的戚宏斌,放棄了大學畢業后在鄭州某高校留校的工作機會來到高原救護隊的“礦三代”李朝偉,因忙生產把小感冒耽擱成心肌炎的大煤溝礦生產科科長王義軒,夫妻常年分居兩地、年幼的女兒一直交由父母照看的銷售女將張晨……藏在他心底最柔軟部分的那張“欠賬”單就浮了上來。
“這些年我們在礦區建了花房、蔬菜大棚、職工超市,開通了礦區班車,設立了郵政自動取款機,成立了民族舞蹈隊、攝影協會、文學社,建成了標準化黨員活動室,堅持每月為職工過集體生日,鼓勵大家快樂工作、健康生活、高雅娛樂。可是這么多年了,天峻木里礦區的職工們還住在彩鋼房里,受地勢條件影響現在的澡堂、食堂,地面多處斷裂塌陷,這些職工生活設施上的欠賬今年我們要及時償還,土建的固定房屋已經開始在海拔4200米的木里開工興建。”
今年起,義海能源實施了新的帶薪休假制度——連續工作44個工作日,普通職工可以休假16天、副科級以上休假12天、單位負責人休假10天。即便如此,每位義海人心里依然有一本自己的“欠賬”單,那里寫滿了對家庭、對家人無法朝夕陪伴的虧欠,他們錯過了孩子的童年,錯過了愛人的青春,錯過了父母的暮年,錯過了至親至愛最需要關愛的時刻……
在義海能源采訪期間,記者一直被這種源于生存又為了生存的不可抗力拉扯著,不忍用直白的表述來寫實這種對人性的殘酷折磨,那就用這組數字來傳遞吧:義海能源現有職工1502人,平均年齡41.5歲,30歲以下(不含30歲)169人,男女職工比例約為17:1。職工的婚姻狀況方面,據2015年不完全統計,未婚62人,其中女性7人。在青海當地參保的僅為316人,其中合同制76人,少數民族73人。
義海人已經用行動書寫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篇章,但要把根深深扎在青海,與青海共生共榮,就必須直面如何引留年輕的專業技術人才融入高原,如何更大程度地滿足員工的物質生存需求,如何切實提高員工的精神生活質量,如何在企業有余力的時候,把困擾絕大多數干部職工的異地社保醫保問題妥善解決……這些員工心頭的煩憂,同樣也是發力扎根海西、尋求持續發展的義海能源,必須沖破的高原之困。
你見過塔爾寺的酥油花嗎?色彩那么美,但融點很低,15攝氏度就會變形,25攝氏度左右就會融化。擔心自己的手溫影響花的制作,那里的藝僧們在每年最寒冷的幾個月,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以保持捏制時手指的冰涼。因此,每位藝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病,有些甚至終身殘廢。沒有一顆對信仰的虔誠之心和獻身精神,是很難做到的。不屈不撓、忠黨愛國、無私奉獻的義海人不就是這些藝僧嗎?年復一年,他們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作業,多數人臟器腫大,患上了高原病,但他們依然在寒冷的高原上耕種著屬于春天和夢想的溫暖色彩。在他們的心中,煤炭就是會說話的酥油花,向遠在2000公里外的家人和家鄉講述著美麗,講述著向往,講述著塵世的渴望和世界的五彩繽紛。
(河南能源黨委宣傳部、義煤公司宣傳統戰部、義海公司黨群工作部對本文亦有貢獻)圖片攝影 趙曉東 王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