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人生照亮青藏高原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義海能源人群像
來源:《河南煤炭報》 時間:2018.06.10 記者:郭義偉
核心提示: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有一群來自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的“煤亮子”,用15年創造了高原煤礦的奇跡。他們扎根青海的故事經由《中國煤炭報》報道后(2017年10月23日、10月25日,《黨旗飄揚在世界屋脊——“義海精神”調查報告(上、下)》),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半年多過去了,這群“義海精神”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過得如何?5月16日至20日,《中國煤炭報》記者來到義海能源,一探究竟。
1.紅色:黨旗下的溫暖
“草原上的月亮,阿媽的目光……”5月16日19時10分,太陽仍頑強地不肯落下,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的義海能源大煤溝煤礦,職工活動中心二樓傳來了一陣雄渾的歌聲,驚艷了眾人的耳朵。
有著“男神”歌喉的是大煤溝煤礦企業管理科的盧建陽,他在歌聲中度過了自己47歲生日,這已是他在大煤溝煤礦過的第8個生日了。從2011年開始,每一年的每個月大煤溝煤礦都會組織一次集體生日會,如今過集體生日的人越來越多,條件也越來越好。
這一天,和盧建陽同過生日的礦工還有14人,大家戴著生日帽,一起吃蛋糕、唱歌、做游戲。
“有家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一片掌聲中,盧建陽唱完了這首《草原的月亮》的最后一句。對于這群遠離河南1000多公里的“煤亮子”來說,煤礦就是他們的家。
大煤溝煤礦主持全面工作的黨委副書記王進軍對這一點感觸頗深。他是2016年10月來到大煤溝煤礦的,12月便在礦上過了一次集體生日。生日蠟燭的光照亮了他的臉龐,他下決心要進一步改善礦區生活條件,提高礦工生活質量。一年半后,他的頭發從全黑變成了半白,膚色從小麥色變成了古銅色,礦區面貌則煥然一新。
在大煤溝煤礦礦區西北角,還留存著建礦之初的小房子,斑駁的墻面、破舊的小木門。旁邊是一排排紅色的新辦公樓,樓前粉色的格桑花在陽光下舒展,見證著日子在一天天變好。
紅色是大煤溝煤礦礦區的基本色,辦公樓、宿舍區,包括主井、副井都是暖暖的紅色。“這是黨旗的顏色,代表著希望與溫暖。”站在紅色井架下,王進軍笑得燦爛。
義海能源最初只有1個臨時黨支部、6名黨員。經過15年發展,包括大煤溝煤礦、位于德令哈的公司總部和天峻義海木里礦區,如今已有18個黨支部、265名黨員。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黨旗。在這旗幟引領下,高原礦區格外溫暖。
2.黑色:在海拔3500米的礦井長啥樣?
3500米,是大煤溝煤礦副井口的海拔標高,這是個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煤礦。義海能源隸屬于河南能源義煤公司,5月的中原大地已進入了初夏,但這里大部分時間還在10攝氏度以下。換好衣服,在義海能源前總經理高景杰的帶領下,記者準備下井。這是高景杰在這里下的最后一次井。這個曾任大煤溝煤礦礦長的中原漢子,將聽從組織安排回到河南,前往新的崗位。
大煤溝井工礦為主、副、風三條斜井雙翼片盤開拓,井田大致呈單斜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地質構造中等,為低瓦斯礦井。其副井斜長1100米,最大垂深400米。
亮堂的巷道、嚴密的錨網、龐大的機器,在多數義煤老職工看來,這里和老家的井下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缺氧的環境使在這里戴口罩更悶,但為了安全,他們誰也不敢摘。
此時是5月16日17時,45歲的掘進一隊隊長李運星正帶班在工作面下巷掘進作業。40歲的趙書建在清煤。52歲的吳好運是跟班安檢員,在查隱患。掘進巷道有點坡度,穿著1公斤重的礦靴上下有些累,不過吳好運已經習慣了。他想起家里80多歲的父母,在廣東佛山做幼兒園老師的女兒,還有在中鐵西安局工作的兒子,便覺得渾身充滿力量。
同樣充滿力量的還有綜采隊采煤班班長肖東。今年40歲的他2010年自愿報名來到青海,瘦瘦小小的,卻“一個人可以干十個人的活”。他最愛下井,每次在井上待3天就覺得頭疼。
在肖東的記憶里,人生中最痛苦和最開心的時刻都是在這里。因為離家遠,2012年父親過世時,作為小兒子的他沒能及時趕回去。最開心的則是多次領獎。勤奮努力的他在大煤溝煤礦入了黨,當選為職工代表,出席了黨代會,是義海能源的勞動模范。2015年,他被評為海西州勞模,公司安排他去海南休假半個月,可把他高興壞了。2016年,他作為海西州優秀班組長還到太原參加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的培訓。
“跟別人差距大著呢,還有的學。”肖東說。他的手機里存著許多課件,包括《班組管理與心理學》《班組建設》等,每次出去學習,回來后他都把自己的收獲和經歷講給礦上的兄弟們聽,“好東西就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進步”。
3.橙色:拉起“第三極”生命線
5月16日21時,夜幕降臨在了戈壁灘上。突然,大煤溝煤礦礦區東側,一陣火光閃現,身著橙色救護服的義海能源礦山救護隊迅速集合、列隊,安裝高倍數泡沫滅火機,送電開機,發泡滅火……這是一場高倍數泡沫滅火應急演練。
滅火過程不到15分鐘,但這中間出了一點小插曲。高原晝夜溫差大,此時的室外溫度已低至零攝氏度,救護隊員佩戴的面罩上布滿了霧氣,無法看清手上的儀器,只能摸索前進。演練結束后,救護隊副隊長李朝偉總結道:“以后要加強夜間訓練,爭取達到盲操水平。”
演練結束,也標志著救護隊一天的訓練結束了。這支32人的義海能源礦山救護隊采取中隊編制,下設3個小隊,創立于2008年。
參與組建救護隊的是今年50歲的張俊軍,如今他已退出救護一線,只擔任幕后指導工作。他曾是義煤礦山救護隊的一名隊員,參加過被譽為“完美救援”的支建煤礦淹井事故救援。和他一起來到義海的還有郭芳芳,他也曾是義煤救護隊隊員。
張俊軍和郭芳芳原本覺得在這里建一支救護隊沒有太大問題,到了高原后才發現,僅日常訓練時間就無法保證。在中原時,每天6時30分便開始訓練,但在這里,訓練必須根據天氣來安排。每年4月前天氣還太冷,8月后又進入了冬季,只能在夏天這幾個月加強訓練。缺氧也是個大問題。在家鄉時,他們常參加萬米耐力訓練,在這里,2000米跑步訓練都覺得十分吃力。
在高原,一切都得慢下來。走路要慢、說話要慢,以減少氧氣消耗。可對救護隊來說,慢是致命的。他們只能一點點地加強訓練。
冬天不能出訓時,便學習理論知識。開采基礎、災害防治等都是他們要學習的內容。41歲的隊員徐瑞東原來是一名掘進工,進入救護隊后,采煤、通風、機電等所有工種他都學了一遍。他是2010年3月加入救護隊的。一個月后,玉樹地震,他和包括藏族小伙田桑德在內的25名隊友一起,馳行1200公里到達地震現場,作為第一支到達的煤炭系統礦山隊伍參加了救援。
那一次,義海能源共有39人參加救援,五天五夜的搶險,轉戰了33個搜救地點,搭建帳篷306頂,解決了3000多人的住宿問題,為受災群眾搶救各類物資2000余件,挽回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救護隊隊員大多數是河南人,所要忍受的孤獨和對家人的愧疚之情比礦工更甚,因為他們休假的時間更少。23歲就來到義海,至今已8年的劉蘇剛剛從生產科調到救護隊,他的妻子姚嵐是河南能源義煤記者站的一名記者,兒子只有2歲。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曾放棄到省城電臺工作的機會。記者撥通了姚嵐的電話,她的聲音很美,說起自己的夢想仍覺得遺憾,但并不后悔。妻子的愛讓劉蘇充滿了干勁,目前他負責救護隊的日常管理,正準備考取指揮員證書。
在記者發稿前夕,得知義海能源礦山救護隊通過了國家一級救護隊標準化驗收。通過微信,李朝偉表示,他們將在這世界“第三極”上,克服一切困難,拉起一條高高的生命線。
4.綠色:在高原上播種希望
高原美嗎?自然是美的。遼闊的天空,低低的白云,若隱若現的雪山。“想看綠色嗎?到天峻辦事處讓你看個夠!”隨行的義海能源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李國強對記者說。
這已是5月18日的下午,采訪團正在前往木里礦區的路上。由于木里煤礦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木里雪山上,采訪團將在義海能源設置在木里山腳下天峻縣城的一個辦事處休整一晚。而辦事處的職工活動中心,正是被譽為江南水鄉的“高原花房”。
進入活動中心,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片綠色。碩大的八角金盤葉子輕輕搖動,仿佛在和人打招呼。向里走去,竹子、鴨樟木、觀賞石榴、海桐、臘梅、石楠……各種各樣的植物出現在視野中。水聲傳來,花房中心處有水流順著假山而下,不遠處,一身紅衣的管理員張紅正在喂養水池里的魚群。
今年52歲的張紅是2012年來到天峻辦事處的,熱情開朗,風風火火。義海能源天峻辦事處負責人苗紹敏介紹,就在那一年的5月,職工活動中心建成,主體為三層框架結構,屋頂采取鋼結構網架,總高度達15.45米。其中,活動室占地718.4平方米,包含兵乓球室、臺球室、麻將室、健身房、棋牌室、圖書閱覽室、練歌房、羽毛球場地等。剩下的都是綠化空間,占地1156.8平方米,花房由玻璃罩罩著。
半道出家的張紅對園藝一竅不通,而高原花卉種植本就要比平原地區難度更大。她翻閱了大量書籍,漸漸摸索出澆水的規律,夏天一天最少要灑5遍水,8月以后只灑兩遍即可,還要3天打一次藥。花房里的土是她從牧民手里買來的,每年都要更換。辦事處在活動中心安裝了暖氣,這也方便了種植花草時調節室內溫度。
“現在花房里共有50多種花,我最愛的是天堂鳥,花開時像一只鳥兒,可好看了。”張紅說,除了魚,她還養了白鴿、小鳥,利用休假時間將家里的葡萄移栽了兩棵過來,“今年就能吃上家里的葡萄了。”
天峻辦事處的花房在天峻縣聞名遐邇,而在海西州,這個花房還不是最出名的,木里山上的植被恢復才是義海能源人創造的奇跡。
據義海能源紀委書記、天峻義海黨總支書記馬獻超介紹,這項工程自2014年正式大規模展開,截至2017年,共種草復綠292.67萬平方米,已成為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邊生產排砟一邊在砟山上植草復綠。“山上氣溫低,現在還只是有些微微泛綠,再過一個月,木里雪山就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馬獻超說。
5.白色:守護者是最受歡迎的人
到達天峻的晚上,記者高原反應嚴重,發起了高燒,未能去成木里礦。來自平原的義海人大部分都有過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特別是木里礦的職工。因而,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是這里最受歡迎的人。
2017年4月,50歲的義煤華興礦業公司醫院院長趙國宏和他47歲的醫生妻子張荷玲來到礦上考察。此前,礦上只有從義馬來的小診所醫生。
兩人年紀都不小了,張荷玲不想再來,但趙國宏卻十分堅持,并說服了妻子。5月,夫婦倆正式進駐木里山。從此,礦工們不必因為一場小感冒就往山下跑了。
2018年1月,一場流感襲擊了木里礦,200多名礦工中了招。最多的一天,有十幾人在他們的診室里輸液。好不容易流感平息,2月初,張荷玲就經歷了從醫20多年來最驚險的一次搶救。
一天早上,煤場管理中心煤質班的工人打來電話,說班上的鄧紅偉胸口劇烈疼痛。張荷玲連忙趕到職工宿舍,判斷是急性心肌梗塞,決定把病人往山下送,并打電話給天峻縣醫院,請他們同時往山上走。
剛一出宿舍門,病人的心跳就停了!她趕緊實施心肺復蘇,病人心跳恢復。救護車剛出礦區沒多久,張荷玲正準備給病人輸液,卻發現液體上凍了,輸液管里都是冰碴兒,病人已臉色發青。她當機立斷,直接把強心針打進病人心臟,并連續做了20多分鐘的心肺復蘇,病人終于恢復了心跳。她自己因為太緊張也出現了缺氧癥狀。
現在說起這件事,張荷玲還是后怕。鄧紅偉后來在西寧心腦血管疾病專科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如今的他在天峻辦事處任門衛,直言是張荷玲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礦區的白色守護者,除了醫生還有廚師。
在高原,這也不是個普通的職業。現在,木里礦只有3個主廚,山上、山下、休假,三人輪著來。31歲的郟天翔有著10多年的腰椎間盤突出,這是廚師的職業病之一。到了高原,疼痛更加明顯。每次休息時間,他都趴在床上做平板支撐,以此緩解疼痛。
高原氣壓低,飯經常煮不熟。高壓鍋是這里的基本廚具,連做面條也得用它。但面少了不好熟,面多了容易糊,每個來到木里的廚師都經歷過從在內地的掌勺大廚到這里連面都煮不好的挫敗感,每個人也都摸索出了自己的訣竅。郟天翔的方法是分開下面,山上有二三百人吃飯,他便分幾次下,每次只煮固定數量的面,下的時候就要攪勻,以防坨在一起。這是他花了一周時間才摸索出來的。
高原含氧量只有中原的60%,平地走就像背一袋面,他每頓飯不知要顛那口7.5公斤重的大炒鍋多少次,如今胳膊明顯比在家的時候粗了。山上冷,刀鋒利,手上常有傷口。最多的時候,山上包括面點師傅在內有9個廚師,他們就比賽看誰一周內手上傷口最少。他劃了5條,排在倒數第二。
來木里4年了,去年郟天翔用攢下的錢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妻子帶著2個孩子住到了新房子里。這個年輕人的愿望很簡單,再多攢點錢,買輛車,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6.藍色:因為純粹,所以美麗
在從義海能源總部所在地德令哈去往大煤溝煤礦的路上,會經過一對有名的“情人湖”——可魯克湖和托素湖,相傳為一對戀人所化。遠遠望去,一片深深的藍色,和高原上的藍天一樣令人心醉。
在義海能源,頂起半邊天的女工們,也有自己的故事。
和郟天翔差不多大的張晨已經來到高原8年了,畢業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她是義海正式招收的第一個本科女大學生,現在任銷售部副部長,工作地點在德令哈。
第一次見到她,是在義海舉行的報告會上。她作為主持人,得體大方。在那場報告會的最后,是她用自己的故事,講述如何打開銷售局面,結尾話音一轉,“我能克服得了一切困難,唯獨克服不了對女兒的思念!”說完,淚流滿面。
問她為什么留在義海?她說,這里艱苦,但機會也多,平臺好。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迅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職場達人,她覺得,比起在大銀行工作的大學室友們,自己一點也不遜色。
和雷厲風行的張晨不同,有著大大眼睛的藏族姑娘金海蘭是個溫柔沉靜的人。她是義海占五分之一的本地職工之一,是海西州下屬的都蘭縣人,嫁到德令哈后進入了義海。
來之前,她聽說這里本地人不多,擔心關系處不好,到了之后發現大家都很熱情可親。她進入的是綜合辦,處理一些材料工作,她最佩服的人是李國強,因為他“文筆好,歌唱得好”。她不知道的是,這位“偶像”畢業于洛陽師專,學的就是音樂教育專業。李國強來到德令哈后,對蒙古族的長調十分向往,正在和蒙古族朋友學習這門藝術呢。
她最喜歡的活動是義海能源舉行的讀書會。讀書會分線上、線下進行,線上建有微信群,每天20時30分張晨會推送一篇文章,由義煤電視臺專業播音員示范領讀,大家跟著模仿朗讀,以音頻形式發到群里,播音員老師點評指導。線下是每周末在職工書屋,大家聚在一起選一篇文章誦讀。若遇到特殊日子,則會定一個主題,誦讀,談感受。這個活動很受歡迎。司機閆法明只要沒有出車任務,天天都會參加。原本他的河南口音比較重,發音不準,后來改變很大,是群里有名的“進步之星”。
今年4月,金海蘭去義煤總部參加黨務骨干理論培訓,學習了一周,都“有點不想回來了”,因為那里“風景美,樹木多,空氣濕潤,連護手霜都沒搽過”。她說現在想好好工作,攢點錢,休假時帶著父母去河南旅游。
7.金色:絲路上的夢想,用愛和奮斗鑄就
和湛藍的湖水相映成趣的是湖邊金色的蘆葦,它們一起構成了畫一般的高原世界。進入新時代,所有義海人都有一個金色的夢想,期望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歷史機遇,打造千萬噸煤炭基地,建設中國最美高原礦山。
這個夢想建立在大愛之上。
從2008年到現在,義海人年年冬天為海西州的孩子們免費贈送煤炭。海西州團委書記蔣冬梅感慨:“義海是河南的義海,更是海西的義海。”海西州工會常務副主席張海軍更關注義海能源的班組建設。他將義海能源的經驗,包括下井前的宣誓、安全親情寄語、枕邊一封安全信等,印成小冊子,作為當地中小企業的培訓教材,組織義海能源骨干班組長到其他企業手把手現場傳授管理經驗。
這個夢想也建立在奮斗之上。
從2003年建礦之初一直留到現在的“元老”不多了,義海能源安全生產部副部長蓋丙國算是一個。
他是家里的“礦一代”,父母開的燴面館在義馬很出名,他卻沒有繼承這門手藝,而是到了煤礦。最初來到高原有很多困難,沒菜吃,曾經一個月每天3頓吃方便面和雞蛋,后來條件慢慢好起來,他有很久都不碰這兩樣東西。
比他晚一年來到高原的趙海峰是“礦二代”,如今已是大煤溝煤礦的礦長助理兼露天礦礦長,負責露天礦的生產管理工作。他的父親是義煤原北露天礦的老礦工。這個“家里最小、最不能吃苦”的孩子在高原一干就是14年。家里如今最黑的就是他了,幾乎一年曬脫一次皮,他笑稱自己是“金蟬脫殼”。每次休假回家,他都忍不住想回高原。
還有“礦三代”。義海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段新偉便是其中之一。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來到義海。2007年,39歲的他任義海能源副總經理兼大煤溝煤礦生產副礦長,保證2008年的正式投產。2017年年初,他再次來到義海能源,開始了在高原的第二次重任,這次組織上給他的任務是搞好義海能源的二次創業。
看著周圍一張張洋溢著熱情和干勁兒,帶著高原獨有印記的臉龐,感受著背后來自義煤、河南能源的支持,段新偉相信,打造中國最美高原礦山,義海人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