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來,他秉持“設計優化就是最大節約”的理念,先后完成礦井矸石連續運輸系統改造、大采長工作面、采區煤柱回采等設計方案,為礦井創造經濟價值4000余萬元。
9年來,他的創新成果先后獲得煤炭工業(部級)第十九屆優秀工程設計獎三等獎一項、河南煤礦安全監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河南省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一項、商丘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同時,他本人也先后獲得集團公司“勞動模范”、河南省煤炭系統“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一項項成績和榮譽,是永煤車集煤礦開拓五隊技術副隊長丁可可堅守青春誓言、矢志不渝砥礪前行的最好見證……
把青春獻給一線
2012年,丁可可從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來到車集煤礦,本可選擇高起點的他卻選擇扎根在一線。
青春沒有實干,夢想就是空談。跑現場、學理論、寫心得……經過四年的努力,他熟練掌握了掘進、采煤、安裝、工程設計等專業技能,并將各類知識融會貫通,逐漸成長為一個多面手,也為厚積勃發蓄滿了能量。
起初,他從一名設計員開始,接觸簡單的施工圖設計。后來,他慢慢地獨立負責方案設計,一個個“硬骨頭”接連被他啃下——設計布置2902首個“大采長”工作面,工作面傾向長度達到326米,為礦井節約沿空留巷費用800萬元;設計施工首個煤柱回采工作面,實現23采區下段煤柱工作面可回收優質煤炭資源56萬噸,回收煤炭價值約4億元;優化合并2611、2613工作面,可采儲量118.5萬噸……
2019年1月,丁可可又接到了優化2901大采長工作面回采設計方案的任務。為了拿出最佳設計方案,他白天跑現場查測量、論證,晚上加班修圖紙、改方案,經過不斷分析、研判,合理擴大工作面回采范圍,最終設計完成的2901工作面傾向長度達到220米,可采儲量86.5萬噸,為該礦成功建設完成集團公司首個成套自動化回采工作面貢獻了力量。
把創新帶到現場
“可可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只要現場有難題他總能想辦法解決。”在該礦生產科科長徐付軍的眼中,丁可可是一個敢于創新的人。
2020年7月,車集煤礦加快智能化礦山建設步伐,率先推出了211采區軌道下山巖巷快速掘進項目。如何實現礦井矸石連續運輸、最大限度發揮巖巷快速掘進連續作業優勢?丁可可對矸石運輸系統打起了“主意”,他創新性提出“運輸連續化、轉載倉儲化”的矸石運輸理念,通過采用“膠帶輸送機+轉載倉”的連續運輸模式,構建了動靜結合的“一張網”運輸系統,實現礦井南翼采區矸石軌道運輸距離縮短3000多米。
“礦井矸石運輸系統改造設計的成功,大大提升了運輸效率,為巖巷快速掘進提供了有力保障,且實現了減人提效目的。”該礦副礦長張紅軍介紹說。
今年1月份,由于工作需要,丁可可調到了開拓五隊擔任技術副隊長。面對新使命,他堅守初心,樹牢“生產難題就是研究課題”的理念,創新性開展技術管理工作。針對井下現場遇到的各種生產難題,丁可可主動給自己壓擔子,三天兩頭跑現場,有時一待就是一整天,結合現場實際研究生產工序、優化施工方案。在丁可可幫扶指導下,一季度,該隊優化完善了工作面運輸系統布置、采區軌道系統調整等重大接替工程,解決現場生產難題17條,完成計劃任務的119.54%,為礦井生產接替打下堅實基礎。
“每個項目的實施都是礦井安全高效發展的重要保障,要保證項目平穩落地,就需要我們結合現場實際,不斷創新優化,不能有任何閃失。”丁可可說。
丁可可的創新理念激發了該隊干部員工的創新激情和活力,帶動全隊形成了“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新局面。
把技能傳給新人
“設計人員數量不能滿足設計工作要求,造成工程設計超前性不足。”丁可可在工作總結中這樣寫到,這也讓他堅定了培育新人的決心和信心。
為此,在強化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他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工友,并努力幫助青年技術人員提高技能水平。在他的幫助下,設計組成員汪超迅速脫穎而出,成為工程設計“行家里手”。2020年,汪超先后獨自完成211采區絞車房、變電所、水倉等工程設計,211采區工作面及底抽巷設計等重點項目。2021年1月,汪超接下了礦井工程設計的重擔,順利成長為工程設計組負責人。
“一個人的技術水平再高,如果身邊的同事、工友水平跟不上,到頭來,工程質量還是上不去。”丁可可說。
作為一名新技術、新設備推廣應用的引領者,丁可可還主動參與采掘一線員工的技術培訓工作,先后舉辦《煤礦頂板管理》《車集煤礦“110工法”新技術培訓》等專題講座5場次,培訓輔導專業技術人員和一線崗位能手218人。
“丁可可不但專業技術水平高,而且責任心強,每次授課他都會制作出詳細的PPT課件,讓學員們既深入了解和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又享受到了清新的‘視覺盛宴’。”該礦培訓科科長劉懷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