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10月12日上午,在永煤公司車集煤礦舉辦的河南省煤炭行業創新工作室聯盟協同攻關暨大工匠巡回技術交流活動現場上的一幕,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帶來了一個研究課題,跟大家交流探討一下:利用井下5G網絡優勢,通過井下防爆手機對皮帶機進行遠程控制,實現皮帶機智能集控……”技術交流環節中,中原大工匠、鄭煤集團白坪煤業公司劉廣壇迫不及待地拿出隨身攜帶的“信號控制板”等電子元件與在場大工匠進行交流,這一舉動讓現場的氣氛一下子被點燃……
傾囊相授傳“真經”
“我就是想證明,外國人能做到的,咱中國工人也能做到!”報告會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公司捻織二廠的王建勛大工匠話語慷鏘、震撼全場,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交流會上,來自平煤、焦煤、鄭煤的五位大工匠,從學知識、練技能、搞創新、提工效等方面交流了工作心得體會,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分享給參會職工。
“工匠成長的過程就是:興趣、執著,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題,在不斷地學習中進步。”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九礦機電一隊電工班班長靳文獻說,“工作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在工作中要有精雕細琢的精神。”
“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關鍵在于樹立匠心。”中原大工匠、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礦首席技師郭曉廣以《三代礦工一個夢》為題講述了自己成長成才的個人歷程,并倡導大家干好當前事,爭做“創新人”。
“創新就是創效,創新就是創業。”中原大工匠、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趙固一礦機電隊副隊長李滿意用30年扎根煤礦的經歷告訴大家,創新是第一發展力。
五位大工匠刻苦鉆研的品質,傲人的勞動成果,坎坷的成長經歷使得現場掌聲不斷……
“都是實打實的‘干貨’,這些寶貴經驗,會指引我今后的創新之路愈走愈寬。”河南省煤炭行業大工匠、永煤公司車集煤礦職工紀亞柯受益匪淺。
“此次活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成果、學習先進經驗的平臺,為我們企業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提供強勁動力。”永煤公司黨委副書記席曉輝如是說。
傳承匠心見行動
設備運轉的轟鳴聲、敲打鐵器的叮當聲、工人交流的大喊聲,交織回蕩在車集煤礦機修廠廠房上空。10月17日,在該廠機加工車間,筆者看到幾名職工正在一臺“未知”的設備前忙碌著。
郭東方、紀亞柯均是首批“永煤大工匠”稱號獲得者,也是國家級技能大師游弋工作室的核心成員。作為省煤炭行業大工匠巡回技術交流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備受鼓舞、深受啟發。交流會結束后的五天時間里,他們帶領身邊職工向廢舊錨桿修復取直項目發起了“總攻”。
“礦廢舊物資庫有許多升井的廢舊錨桿,因彎曲變形嚴重而不能修復使用,以往都是作為廢鐵處理,實在是可惜!”郭東方告訴筆者,技術交流會前他們就一直在進行技術攻關。
受五位大工匠的啟發,他們將創新思路進行了改變,將錨桿固定裝置進行了完善,使得錨桿在修復過程中受力更加均勻牢固,并將牽引裝置由“氣動牽引”改為“液壓牽引”,增強錨桿修復牽引力。經過五天的研究試驗,目前這臺自主發明的“錨桿取直機”效能已初步顯現。
現場演示過程中,看著一根根幾乎彎成圓形的錨桿被逐漸取直,筆者甚是感慨:每一位工匠都是具有高超技能、技藝,專心、專于某一領域的非凡勞動者。
“廢舊錨桿取直后,我們還通過校直、截斷、縮徑等工序,將2.2米左右的錨桿改造成1米至1.2米的,能夠完全滿足目前井下需求。項目完成后,將提升廢舊錨桿修復率達85%左右,每月可為礦井節約材料投入近5萬元。”紀亞柯說。
打造一流工匠“搖籃”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核心的因素。永煤公司始終堅持“人才強企,人才興業”發展理念,將人才培育、人才發展提升到與生產經營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永煤公司先后涌現了游弋、楊振興、張大海等一批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創建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6個,全部加入了煤炭行業工作室聯盟。
“永煤公司歷來高度重視職工隊伍素質提升和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工作。僅2020年,就有18名高技能人才獲評永煤及以上大工匠。”永煤公司工會副主席任建新說。
以車集煤礦為例,依托國家級技能大師游弋創新工作室,累計培養技能人才300余人,工作室成員獲得省級及以上榮譽30余項,專利授權80余項,完成各類創新成果2000余項,為企業創效達2億元。
首批中原大工匠、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游弋感慨:“我們都是借著國家、企業對技能人才重視的東風,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更應該做好‘傳幫帶’,帶領身邊職工潛心鉆研,奮力創新,以卓越成績回報企業、回報社會。”
如今,在永煤公司,人才隊伍建設和群眾技術創新工作交相輝映,為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輸送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