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永城大地,讓這個豫東小城瞬間緊張起來。
集中隔離點作為確診病例密接、次密接及中高風險地區返永人群的集中地,成為特殊的防疫“戰場”。
在永煤總醫院五個隔離點,有這樣29名平均年齡29歲的年輕人,他們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彰顯了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他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風雨中淬煉,在戰“疫”中成長。
張露文——
“我有經驗,我先上”
“我有經驗,我先上。”面對疫情,該院婦產科護士、90后張露文第一個站了出來,來不及和父母解釋,當天中午就進駐隔離點。
“我記得很清楚,第一次進隔離點是1月29日,正好是大年三十。”張露文笑著告訴記者。
一到隔離點,張露文就與兩名同事分享之前在隔離點的經驗,熟悉隔離點的布局、完善規章制度、安排運轉流程等,一天的加班加點,使隔離點準備工作全部到位。
隨后,被隔離人員陸續入住,工作人員也由三人增至五人。為防止交叉感染,電梯不能使用,張露文就和大家走樓梯接應被隔離人員、安排房間、采集核酸檢測樣本、送飯送水……9層樓房,全靠肩扛手提,一天下來,她不知上下了多少回,防護服濕了多少次。
原定21天輪休時間到了,張露文卻給醫院打來電話,要求繼續留在隔離點工作。如今,已經工作40多天的她,仍堅守在崗位上。
李玲玉——
“在隔離點我成長了很多”
4月初,面對當時嚴峻的疫情,永煤總醫院緊急啟動第二個隔離點——金潤酒店隔離點。李玲玉走進了同事們的視線。
1992年出生的李玲玉,是永煤總醫院婦產科醫生。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但她踏實肯學,是同事眼中90后的優秀代表。
起初,該點部分被隔離人員情緒很不穩定。李玲玉忙完一天工作后,晚上要繼續關注微信群里的消息,為被隔離人員答疑解惑,直到深夜大家都休息了,她才惺忪入睡。
一天深夜,當又一個被隔離人員鬧著要強行離開,再三勸解無果時,李玲玉忍不住崩潰大哭。是啊,把嗷嗷待哺的孩子放在家里,一心工作卻換來誤解和質疑,她覺得委屈極了。當她哭著和愛人通話時,愛人的鼓勵給了她勇毅前行的動力,成了她內心強大的支撐。
“這段時間,我見識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李玲玉把隔離點對自己的磨礪轉化成工作的動力,繼續堅守崗位,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
鐘淑萍——
“有責任心,才能干好工作”
說鐘淑萍是臨危受命,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和平酒店隔離點在啟用之初,因派駐醫務人員相對年輕、缺乏工作經驗,急需一名能穩定大局的“主心骨”,該院領導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雙過硬的鐘淑萍。
上崗后,鐘淑萍很快進入了戰斗狀態。她每天一早就進入觀察區采集核酸檢測樣本、送水送飯、補充物資等,沒有六七個小時是出不來的,每次出來都會錯過午飯時間。除此之外,鐘淑萍還要負責迎接隔離點各種檢查、信息上報、心理疏導等工作。
隔離點每項工作都要認真細致,鐘淑萍經常提醒大家:“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操心再操心,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有任何失誤,不能給病毒傳播有可乘之機。”
盧偉——
“這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對于拿慣了手術刀的普外科醫生盧偉來說,這次來隔離點工作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在帶領同事們做好觀察區工作的同時,盧偉把迎接檢查、數據上報、物資請領、信息回復等瑣碎工作全部“承包”下來。經常忙完工作后,他才有時間吃飯;夜深人靜時,他還在加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由于隔離人員的特殊性,除了每天的集中觀察和疫情監測工作外,他化身酒店“服務員”,流調登記信息、交代注意事項、補充生活用品。有時候藥沒有了、房間沒電了、電視出故障了……這些瑣碎小事,他都主動熱情地幫助解決。盧偉周到、細致、熱心的服務,得到了全體被隔離人員的一致認可。
王濤——
“不能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
“馬甫方艙隔離點要緊急啟用,組織決定派你去開展工作。”4月11日上午,共產黨員、體檢科副主任王濤接到了院黨委的通知。
馬甫方艙是當地新建的一處集中隔離點,擁有床位數比任何一家隔離酒店都要多,且地處偏僻。沒有任何猶豫,38歲的王濤簡單收拾了行李,當天下午就和9名同事出發了。
進入集中隔離點后,王濤立即投身到緊張的工作中。在他的帶領下,大家分工合作,僅三個多小時,就完成150套床品鋪陳、衛生清潔、設備安裝等隔離點準備工作。
當晚22:30,隔離人員陸續進入,直到第二天凌晨3:30,共接收隔離人員110人。方艙兩頭相距600多米,王濤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幾乎虛脫。休息不到兩個小時,他又起床了,因為等著他做的事情太多了。
那段時間,王濤每天與壓力為伴,與風險共存,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一絲退縮,而是選擇默默堅守,奮力拼搏。“進入隔離點后,每天都很忙很累,可這是組織對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負。”王濤說。
記者手記:
眾志成城,齊心戰“疫”。在永煤總醫院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還有許多風華正茂、勇敢無畏的青年職工,他們不顧危險,不辱使命,英勇頑強,履職擔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默默做好隔離點每項醫療服務及生活保障工作。歲月靜好的背后是他們在負重前行,正是這樣一個個“舍小家為大家”“用小愛換大愛”的熱血青年,為我們筑起堅固而又充滿溫情的“抗疫堡壘”,成為隔離人員最溫暖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