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誕生的隆隆禮炮聲中,焦作煤礦工人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從生存環境到社會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帝國主義奴役下,生命得不到保障的“煤黑子”,成為國家的主人,企業的主人。他們以感恩的心態,決心改變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1949年9月,焦作礦務局成立,1951年1月9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焦作礦務局總支成立。此后,團組織歷經焦作礦區團委、共青團焦作市委、焦作礦務局團委的變遷。到1985年,焦作礦務局基層團委達19個、下設389個團支部,團員達8864人。
1953年,國家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焦作礦務局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之一,大批青年走進了焦作煤礦,投入到建設祖國的熱潮中。
1958年,焦作煤礦青年工人響應毛主席提出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號召,大力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有效地促進了生產效率。
機修廠24歲的共產黨員鄭全斌提出,將以前完全靠手工加工的電器開關上的銅零件改為用胎具鑄造。他多次登門拜訪75歲的鑄造工郭長富,請老人傳授鑄銅脫模技術。在機修廠黨委、團委的支持下,鄭全斌根據本廠經常生產的開關零件,共繪制了14套鑄件胎具的圖紙,用砂輪來代替鉗工的工序,效率提高了6倍多。被人們稱為:“中國的果瓦廖夫”。
《河南日報》在頭版用整版的篇幅,組織開展了“學習鄭全斌”活動,24歲的鄭全斌成為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參加了全國青年群英會。
王封礦王金生快速掘進小組,推廣了綜合工作隊、平行作業,成品棚一次成巷及掛邊線等15種先進經驗。在井下大搞技術革命,采用了漏斗式一次采全高的方法,掘進回采同時并舉,使掘進效率大大提高,由1950年的0.3米提高到0.8米以上。王金生創造了連續13年安全快速掘進的卓著成績,被評為工人工程師,光榮地出席了全國青年群英會,還代表中國礦工參加了在波蘭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礦工大會。
焦作王封煤礦支護能手李耀東在全國煤礦現場技術比武中,以兩小時擱3棚,挑9個頂的成績拔得頭籌,榮獲了全國煤礦一級支架標兵的光榮稱號,他從1958年以來曾經9次創造了礦、局和省煤礦支架的新紀錄,平均每班達到17棚,比定額提高8倍。他還摸索出“三沖”(沖上幫,沖下幫,沖中腰線)、“四勤”(腿勤跑、眼勤看、耳勤聽,手勤動)的一次成棚的先進經驗,被稱為“活武松”李耀東。他帶領的煤炭部先進經驗傳播隊在全國煤礦示范、傳播先進的支護技術,極大地改進、提高了煤礦的生產工藝水平,促進了煤炭事業的發展。
王封礦117地區在大井的深部,有300多萬噸的儲量,從上向下掘,坡陡、水大、巖石硬。礦上從1957年就著手搞這個地區,直到1961年才掘進了70多米。
領導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程鐵頭臨時組建的青年掘進隊。他們第一天到現場,看見巷道淤得只剩下一尺來高了,程鐵頭毫不遲疑地脫光衣服,第一個鉆進去。工人們也都照著鐵頭的辦法去做。鐵頭領著大家辛辛苦苦干了7天,70多米的巷道終于恢復正常的高度。
掘進平巷的時候,淋頭水像瓢潑大雨似的,他們把掘進頭劈為兩半,掘這一邊,把水攔到那一邊;掘那一邊,把水攔到這一邊。掘進頭的水威脅小了,大家干活暢快,三班掀起了競賽。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程鐵頭帶領的青年掘進隊終于開出了117地區。程鐵頭也光榮地參加了全國青年群英會。
在“一五”、“二五”期間,焦作礦務局有10個單位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有3人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5人代表集體和個人參加了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青年群英會);11個單位被評為全國煤礦先進集體;4人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16人被評為河南省工業勞動模范;50人被評為河南省工業先進生產者。
李封五四青年采煤隊大戰天官區的事跡,是當時影響最大、最為典型的一項功績。
“天官區”的煤田儲量達兩千多萬噸,但這塊煤田瓦斯大,水大。一分鐘涌水60多立方米,出一噸煤就要排20多立方米的瓦斯。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給出結論:“瓦斯和水的問題沒法解決,這個地區只有關閉。”
1967年1月,五四青年隊開進了天官區。剛開工不久,突然煤墻大量片幫,底板溫度下降,煤墻內不時發出“呼隆、呼隆”的響雷似的響聲,這是瓦斯突出的預兆。他們當即決定采取打深眼,放震動炮的辦法,共產黨員周德讓搶先抱起電煤鉆,沖了進去,他剛打完第一個炮眼,頂板就急劇來壓,大風裹著楝子大的煤塊,像雨點一樣打在他的身上。老工人、生產組長郭進才上去就要奪周德讓的電鉆;共產黨員、老工人李明占也搶了上去……周德讓說:“跟瓦斯決戰要分秒必爭,咱們一塊干!”于是三人伙抱著一個電鉆,合作分工,很快打完了炮眼。
他們就是這樣,發揚死打硬拼的大無畏精神,征服了一個個“火藥洞”,撬開了一個個“老虎口”,三年共為國家生產煤炭60多萬噸。
1975年參加工作的王封礦采三隊青年工人郭修民是個高中生。一次,郭修民正在專心致志地忙著放頂,一塊鐵片飛起來像顆子彈打進了他的脖子里,頓時血流如注,疼得他渾身直顫抖,但他硬忍著一聲沒吭,用毛巾往脖子上一扎,堅持到下班才和工友們一道升井。升井后,他一個人到醫院縫了幾針,連工傷假條也沒拿,第二天又下井了。由于他出色的表現,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光榮地出席了共青團第十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團中央委員。
趙禧林是王封礦一名普通電工,為了提高自己,他選擇通過焦作礦院6年函授班繼續深造。由于長期伏案工作,他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難忍,坐著聽不成課,趴著痛感才能消失。無奈只好與老師商量,從第二學期起,老師特許他趴著做考試卷。
在畢業設計中,賦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趙禧林,運用大學6年所學的知識,一口氣出了3個方案,其中有一項就是日后成為華飛電子公司拳頭產品的運輸機隨機控制系統。后來,他成為運輸機隨機控制系統的領軍人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青年專家,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焦作煤礦青年就是這樣從崇尚先進起步,到成為先進,最終成為企業的管理者。這里,黨團組織的啟發、培養、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始終如一地發現典型、宣傳典型、學習典型是焦作煤礦幾十年如一日的光榮傳統,各條戰線,各個崗位每年都會推選出自己的先進人物,把“學身邊的典型”當作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務。激發青年礦工的上進心和榮譽意識,形成了整個企業濃厚的趕超先進的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