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位出道”打造“最強大腦”
“如果說,傳統礦業給人的印象是臉上沾滿煤灰粉塵的礦工、井下惡劣的工作環境、繁雜困難的采礦程序,那么智能化便意味著為礦山裝上了‘最強大腦’。”焦煤九里山礦礦長狄滿洲如是說。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九里山礦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從改造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入手,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等信息技術,建成了融合礦井安全監控、水文動態監測、井下人員定位等系統于一體的綜合智能化管控平臺,各生產要素實現了“一張網”可視化監管和智能化遠程集控,著力打造智慧礦山。
在該礦調度信息指揮中心,只需輕輕一點鼠標,就能對井下皮帶、供電、排水等系統設備進行實時視頻監控和開啟關閉。按下按鍵,井下乳化液泵、膠帶輸送機、破碎機、轉載機、采煤機等配套設備立即聯動運轉,總控臺上實時顯示各設備運行狀態及參數……實現了對井下瓦斯、粉塵、溫度、水位、設備等參數的實時化、動態化監測監控,提高了安全預知能力。
這些地面與井下跨越空間的操控,井上與井下零距離的信息對接,都是該礦打造“智慧礦山”的真實寫照。
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九里山礦正在經歷一場新的智慧革命。
據了解,該礦已建成涵蓋數據共享、安全診斷、協同控制、科學決策等功能應用服務的調度信息中心、6個自動化子系統和13個信息化系統,并先后建成1509、東二、1613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607回風巷里段智能化煤巷掘進工作面,智能化已延伸到礦井安全生產的各個環節。
智慧升級筑牢“安全屏障”
安全是煤礦企業的生命線。九里山礦著力發展大數據、智能化預警系統等新技術、新裝備,逐漸實現了對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監控,解決了多項制約礦井安全生產的“卡脖子”難題。
“劉書強,16三變5-25開關選漏跳閘,請立即前往處理。”5月5日,在九里山礦信息調度指揮中心,筆者看到該礦電力監控操作員宋明明通過井下人員精準定位系統,向掘二隊當班電工班班長劉書強發出實時信息,通知他到變電所處理故障。接到通知的劉書強迅速趕到變電所排除故障,在匯報了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后,立即進行了安全送電。
為提升礦井安全系數、降低職工勞動強度,九里山礦結合礦井實際,組織開展礦井綜合自動化系統接入,將現有資源整合改造,對井下供電、主排水、壓風機余熱利用系統等13個子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通過對現場信號模擬量采取動態采集的方式,實現遠程控制現場的設備運行狀態、故障定位和報警、實時記錄運行數據等功能,減少現場操作人員,達到了合崗并崗、一專多能的目的,降低了誤操作率。
“綜合智能化管控平臺,能夠對礦區核心關鍵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實現在線預警、精確定位故障位置,從而進行快速維修,保障關鍵生產設備可靠運行,全面提升礦井安全管理水平。”該礦調度室主任蔣威介紹說。
據介紹,該礦技術人員克服了網絡穩定性差、現場工況條件復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智能化監控全覆蓋。
精準操作實現降本提效
“井下開采煤炭,大多深入地下幾百米。通過智能化建設,礦井可以更方便、準確掌握大量數據,摸清井下復雜的地質環境,為安全、高效開采創造有利條件。”九里山礦黨委書記許成富說。
在距離地面320米深處的礦井里,九里山礦采二區職工吳順剛“一聲令下”,就可以在采煤工作面400米之外的智能集控中心遠程一鍵控制機器啟停。該礦調度員常永明告訴筆者,相比于過去的人工開采,智能化建設使40年的老礦“煥然一新”。
對于“智慧礦山”建設,該礦采二區職工馮二軍頗有感觸地說:“使用智能化設備和新技術以后,我們當班人數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工作比以前輕松多了,生產效率還提高了不少。”
九里山礦通過智能管控平臺、自動化系統及智能化工作面的建設運用,不僅優化了生產工序,而且現場作業人員由原來的25人減少到現在的9人,每月為礦井節約資金約40余萬元。同時,生產效率提高了36%,實現了礦井安全高效運行。
據了解,該礦還聚焦重點難點,查漏補缺,定期召開協調會,分析解決智能化礦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動智慧礦山建設跑出“加速度”,使設備智能化開啟運行率達到90%以上,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智能礦山建設,是風口也是未來。在新技術的輔助下,九里山礦將在智慧礦山建設的道路上書寫更多、更輝煌的新篇章。”狄滿洲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