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陣痛的人生隨著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你該怎么辦?
一撥“非主流”煤炭人居然這樣選擇:擰開命運齒輪,重新組合人生,并且……用這陣痛來賺錢!
別吃驚,他們說:“我們就是干這個的。”
沒錯,河南省大化電氣儀表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化電儀公司)就是干這個的,無論是銹跡斑斑的齒輪還是高端精密的儀表,他們都能用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全流程“包修”。
說他們是煤炭人,是因為他們聚攏在中原大省知名煤企——河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能源集團)旗下。說他們“非主流”,一是因為在煤炭“黃金十年”結束后的全行業危機中,河南能源集團果斷將發展目標聚焦于煤炭、化工及新材料兩大主業,和電力及新能源、現代物貿兩大培育產業,而大化電儀公司,在這個千億規模的“2+2+N”現代產業體系中,只不過是“N”中的一員;二是因為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他們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精準地將自己定位為生產性服務業,成了河南能源集團旗下唯一一家開展托管運營、信息化建設等業務的化工生產技術服務企業。這樣的新興產業,只有貫通上中下游、融合二三產業,才能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變現。
“非主流”要想有所成就,必須有大智慧。從2021年開始,這家深居河南內陸濮陽的“非主流”企業,做出了“主流”的成績。公司項目不斷走出國門,營收、利潤保持高速增長,伴隨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釋放出無限可能。
何以如此?大化電儀公司總經理宋太浩答:這要從河南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正蘭向全集團提出的“經營三問”說起……
那三問是:“錢從哪里來?利潤如何增?成本怎么控?”
宋太浩說,這三問,看似簡單,卻振聾發聵。
錢從哪里來?
解放思想,“人”才成其為“人才”
錢從哪里來?從解放思想里來。2021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化工系統全行業危機,河南能源集團內部一大批化工技術骨干,個個身懷絕技,卻無處施展。大化電儀公司為這批職場“失意者”卸下“思想包袱”,鼓勵他們走出去。只有解放了思想的“人”,才成其為“人才”,才是公司生存和成長的資本,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2021年5月16日,河南能源集團宣布成立河南省最大的國有化工生產技術服務企業,大化電儀公司就此誕生。“我們都清楚,最初的整合目的其實是為了留住集團培養的一批化工人才,”宋太浩說,“保住了人才,就保住了生產力。”
解放了思想的人才,開始凝聚在一起。“事非經過不知難”,他們在一輪又一輪的思想碰撞中,堅定了走生產性服務業這條路的決心和信心。
一開始,大化電儀公司利用現有的技術人才和設備資源,承接集團外部的化工裝置檢維修、開車等業務。來自中原大化的王旭,一直從事儀表自動化工作,來到公司后,參與了中原大化合成尿素氣化裝置的檢修與開車、越南金甌化肥開車服務; 同樣是從中原大化調來的伊莉,在貴州黔西煤制乙二醇項目原始開車過程中,對該項目DCS控制邏輯、SIS聯鎖邏輯等重點內容進行審查及組態調試,實現裝置開車一次成功……由于這批人才精湛的技術,大化電儀公司獲得服務對象的一致好評。特別是在粉煤氣化技術領域,該公司幾乎承攬了國內粉煤氣化領域開車市場業務的90%。
此時的大化電儀公司并未“飄飄然”,依舊保持理智思考。他們認為,要回答“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僅以簡單的人力輸出,絕非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大化電儀公司堅持以“人才”為根本,有意識通過檢維修、開車等項目培養人才、儲備人才,打造由項目經理、技術專家、各專業技術骨干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逐漸改變初期單一的人工技術服務,進一步開展托管運營、信息化建設、技術改造、設備采購、物資供應等各類業務。同時,大化電儀公司借助河南能源集團的供應鏈系統、銷售平臺,將服務鏈條不斷拉長,把業務拓展到產品銷售、技術咨詢、裝置診斷、科技成果推廣上,將集團公司的其他業務與客戶進行綁定,為客戶提供全產業鏈、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
思想一經解放,活力迅速綻放。大化電儀公司在短短三年中,先后開拓技術服務業務50多個項目,建設新疆疆納煤焦油制加氫廠項目、新疆眾泰甲醇廠項目兩個托管運營樣板。大化電儀公司逐漸成為國內第一家化工生產全流程專業化運營服務企業,業務規模居領先地位。
申玉梅是大化電儀公司的工藝凈化專家,談起對公司的最初印象,她幽默地稱其為“皮包公司”。那時,對于公司提出的宏大目標,申玉梅認為多半是在“吹牛”。如今,她卻直言:“我們雖然是個小公司,但有大志向。”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還要能工巧匠發揮主力軍作用。大化電儀公司何來這樣龐大的隊伍?該公司創新推出“共享用工”模式。將河南能源集團部分停產停工的化工企業的人員向新疆疆納、新疆眾泰、哈密廣匯等項目輸出,為各項目儲備技術力量的同時,打開了一個化工板塊富余人員、停工人員分流安置的新出口。大化電儀公司先后對外輸出各化工園區富余人員11662人次,安置停產停工企業的人員6881人次。
大化電儀公司的整合是為了保住人才,解放思想后,公司形成了人崗相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讓一批又一批躊躇滿志的化工技術人才在大化電儀公司這片“熱土”上,充分釋放潛力、施展才華,為其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根基。
利潤如何增?
面向市場,讓科技生出雙翼
利潤如何增?借助科技力量尋求廣闊市場,方能找到利潤增量。大化電儀公司開展對外技術服務業務,從業態來看,屬于生產性服務業。近年來,該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讓科技生出雙翼,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不斷向服務型制造凝聚力量。
宋太浩坦言:“在同甲方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對市場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市場規則的鞭打下,我們學會了尊重市場。”在大化電儀公司看來,利潤源于市場,而面向市場的核心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真正站在甲方角度考慮問題,利潤不用刻意尋找,會自己上門。”該公司財務部部長劉艷玲回憶起托管新疆眾泰煤焦化甲醇項目時發生的一件事。眾泰煤焦化廠的裝置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馳放氣和富余氫氣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于是,大化電儀公司主動引入投資方,新建6萬噸合成氨裝置,成功讓眾泰煤焦化廠實現變廢為寶,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而新建的合成氨裝置,眾泰煤焦化廠又心甘情愿地交給大化電儀公司托管運營。
可若是輕技術、重服務,服務再好,也會被取而代之;若是重技術、輕服務,技術再好,也難以贏得客戶的肯定。在這個問題上,大化電儀公司選擇“齊頭并進”。大化電儀公司成立技術創新小組,制訂科技創新方案和激勵措施,通過發掘內部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公司科技創新能力、研發能力,并對科研成果和專利進行總結申報。目前,大化電儀公司已申報《產品單耗指標實時監測中間件》《能源管理系統集成中間件》《化工生產概況大屏分析系統》等5項軟件著作專利。在技術研發方面,有用于煤制氫設備的煤氣高效凈化技術研發,也有用于制氫工藝的低碳化尾氣回收利用等6項專利。
科技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深度賦能,企業發展又為科技創新提供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兩者互為牽引、互促共進。大化電儀公司抓住這一規律,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2023年9月,該公司與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今年5月,該公司又與安徽芯立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大化電儀公司在實踐中采集前端數據,供科研機構開展研究。同時,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以合作研發的AI濾噪聲學成像定位測漏儀為例,該測漏儀具有氣體泄漏點可視化精準定位功能,有效解決常規氣體檢測無法準確確定泄漏位置的難題。首套產品已應用于大化電儀公司承接的內蒙古康乃爾乙二醇開車服務項目。據該公司安環部部長吳玉濤介紹,運用AI濾噪聲學成像定位測漏儀對項目現場進行氮氣管線、液化氣罐及氣化爐氣密查漏等工作,查漏效果顯著,大大降低開車時長。
目前,大化電儀公司與科研機構針對新疆眾泰甲醇廠往復式壓縮機、A類動設備及巡檢聽棒等高應用場景開展聯合研發,預計今年年底前可建成相關示范點。
不僅如此,大化電儀公司還開展氣化爐數字模型建構合作研發,積極投入信息化、儀控自動化、工藝先進控制等領域的研發,與業主深度合作,開辟數字化業務服務新市場。例如,定制承建數字化模塊機房改造、網絡安全升級、雙重預防系統、電子作業票系統、人員定位系統、超融合等信息化系統,大化電儀公司充分利用人才優勢、現場應用場景優勢,幫助業主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目前,已完成新疆疆納培訓機房及DCS系統模擬仿真軟件的搭建工作,12臺主機順利投入使用。組織承建的新疆眾泰融合私有云平臺及MES生產管理系統項目、互聯網機房建設項目、安全生產管理平臺及人員定位系統等項目也正在推進中。
在一步一步前行中,大化電儀公司逐漸探索出一條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凝聚之路,借助科技力量謀求企業發展,追尋增值利潤。
成本怎么控?
管理賦能,要義是自立自強
成本怎么控?創新管理模式。很難相信,大化電儀公司總部只有4個部門,而這卻是刻意為之。大化電儀公司采取垂直式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設計,不斷提高組織職能間運作協同效率。管理賦能,溝通成本和信任成本等問題迎刃而解,企業方能自立自強。
宋太浩說:“公司目前最大的成本是溝通成本與信任成本。”針對溝通成本,大化電儀公司在管理理念上,創新提出龍卷風理論。龍卷風是大氣中最強烈的渦旋現象,影響范圍雖小,但破壞力極大。風眼決定龍卷風的整體風力,風口的風力又會反過來加速地面處的旋轉力。大化電儀公司將“風眼”放在經營項目上,明確公司決策優先考慮經營項目。
為進一步集中力量,避免機構臃腫、人員冗雜,大化電儀公司僅設綜合部、經營部、項目部、財務部4個部門,每個部門3人,將更多的人力輸送到項目中去。部門間實行集中辦公,引入OA辦公系統。僅是新項目部成立,也需各部門通過辦公系統進行聯簽。綜合部部長蘇書嶺說:“像這類制度,已深深融入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各個部門之間溝通無阻,在互相配合中,實現良性運轉。”
分散在各個項目上的人員,又該如何管理?大化電儀公司不斷總結經驗,優化制度建設,逐步建立起標準化的項目運營管理模式。據大化電儀公司副總經理李庚標介紹,公司承接新項目后,首先會明確項目部、車間、管理部室等各層級職責,再制訂涵蓋安全環保、工藝運行、設備管理、人員培訓等項目考核激勵措施,建立階段性提升機制。推動薪酬分配向突出貢獻的人才和一線崗位傾斜。技術服務人員薪酬按照收入比例實行單列、骨干管理人員實行超額利潤分享激勵、各化工企業按輸出人員情況進行利潤分成。充分調動起技術服務人員、大化電儀公司及河南能源集團內部各化工企業3個層面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整套管理流程職責清晰、激勵到位,簡明高效,科學合理。這讓大化電儀公司的項目管理有了可復制的“模板”。
降低溝通成本,就像是出拳,能把全身力量集中于一點打出去,既快速又有力。疆納煤焦油制加氫裝置開車服務加托管運營項目被大化電儀公司稱為“打贏的第一場硬仗”。2022年7月簽訂項目后,業主要求3個月內完成試車及裝置投產。新疆地區人才短缺、冬季嚴寒,又加上疫情封控等多重困難,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化電儀公司迎難而上,協調一切資源,多方組織技術力量,加強現場技術培訓。一邊組建隊伍,一邊進行裝置試車,經過不懈努力,加氫裝置于2022年12月31日一次試車成功并產出合格產品。2023年1月20日實現裝置滿負荷運行,開創了煤焦油制加氫裝置開車的新紀錄。提起這段經歷,該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劉艷飛說:“我們在天山北,戰嚴寒、斗酷暑、抗疫情、拼技術,讓業主對我們由不信任到離不開。”
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公司溝通成本下降,信任成本自然也隨之降低。大化電儀公司在項目中錘煉了團隊作風,彰顯出公司技術優勢、樹立了品牌形象。經營部部長韓云盼說:“我們不用做廣告,信任成本一旦降低,客戶都會主動為我們進行宣傳。”
溝通成本的降低,力量得到集中,讓公司先立了起來;信任成本的降低,客戶粘性得到提升,讓公司不斷強起來。立起來、強起來的大化電儀公司開始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快走出國門的步伐,國際市場業務實現了突破性進展。承攬的越南國家石油公司金甌化肥項目、韓國斗山重工集團煤氣化裝置開車技術服務項目、烏茲別克斯坦納沃伊甲醇項目、哈薩克斯坦石油一體化PP&UO裝置試車項目均成為業主稱贊的示范項目;正在服務的俄羅斯NFP天然氣制甲醇項目、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石油公司開車技術服務等項目也在按計劃有序推進。
該公司安環部部長吳玉濤評價公司團隊說:“這是一支富有溫情的團隊。”分管工會、信訪的副總經理李英偉說:“我有理想,在這里看到了希望。”宋太浩說:“我們是一群眼里有光、心中有火的人,專心做一件事,共同期待著山花爛漫的那天。”
為盤活資產,大化電儀公司將閑置房產通過出租方式,改造升級為“陌上輕居”酒店,由專業化公司運營。如今,大化電儀公司對外技術服務項目穩健運行,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降本增效取得新成效,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升……你是否也相信,屬于大化電儀公司的“陌上花開”,正緩緩歸矣。